油氣開采過程中為什么起泡
油氣開采起泡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,其核心原因可從流體性質、物理條件變化、工藝操作等方面進一步細化分析:
一、流體自身性質的影響
1、 表面活性物質的存在
原油、地層水或天然氣中天然含有表面活性成分(如瀝青質、膠質、脂肪酸、硫化物等),這些物質會聚集在氣液界面,降低表面張力,使氣泡更容易形成且不易破裂。例如,瀝青質分子具有極性基團和非極性碳鏈,能在氣泡表面形成穩定的吸附層,類似“保護膜”,增強泡沫的穩定性。
- 實例:重質原油中瀝青質含量高,開采時更容易因攪拌產生穩定泡沫。
2. 多相流體的相互作用
油氣藏通常是油、氣、水三相共存的體系,當流體流動時,氣體分散在液相中形成氣泡。若液相黏度較高(如稠油),氣泡上升受阻,容易堆積形成泡沫層;而地層水中的礦物質(如鈣、鎂離子)可能與表面活性物質結合,進一步穩定泡沫結構。
二、壓力與溫度變化的驅動
1. 氣體溶解度變化導致氣泡析出
地下儲層處于高壓環境,氣體(如甲烷、二氧化碳)溶解在原油或水中。當流體被開采至地面時,壓力驟降(遵循亨利定律),溶解的氣體迅速析出,形成大量微小氣泡。例如,自噴井開采時,流體從高壓地層進入低壓井筒,氣體析出過程中若伴隨攪拌(如通過射孔段、閥門),會加速氣泡聚集。
- 溫度影響:地層溫度變化會改變流體黏度和氣體溶解度。溫度升高可能降低原油黏度,使氣泡更容易上升,但也可能導致某些表面活性物質的性質改變(如溶解度降低),間接影響泡沫穩定性。
三、開采工藝與機械作用的促進
1. 注入氣體與化學劑的引入
為提高采收率,常采用注氣工藝(如注氮氣、二氧化碳、蒸汽)或添加化學劑(如驅油劑、破乳劑)。注入的氣體在流體中分散形成氣泡,而部分化學劑若具有表面活性(如未完全反應的表面活性劑),會進一步穩定泡沫。例如,二氧化碳驅過程中,CO?溶于水形成碳酸,可能與地層中的礦物質反應生成表面活性物質,加劇起泡。
2. 機械攪拌與流動剪切力
抽油機運轉、井下泵抽吸、流體在管道中高速流動時,會產生強烈的攪拌和剪切作用,將氣體打碎成微小氣泡,并促使氣泡聚并形成泡沫。例如,螺桿泵的旋轉葉輪或射流泵的高速射流,均會顯著增加氣泡生成的概率。
四、地層與井筒環境的特殊性
1. 地層孔隙結構的“起泡效應”
儲層巖石的孔隙和裂縫如同“微型攪拌器”,流體在其中滲流時,氣體被分割成小氣泡;而孔隙表面的潤濕性(如親水性或親油性)會影響氣泡的附著與運移,若孔隙表面吸附表面活性物質,可能進一步穩定氣泡。
2. 井筒多相流的復雜流動狀態
井筒內流體向上流動時,壓力梯度、流速變化會導致氣液滑脫效應,氣體在液相中反復聚并與破裂,形成動態泡沫。尤其是在氣液比高的井中(如氣頂油藏開采),泡沫現象更為明顯。
因此油氣開采中的起泡本質是“表面活性物質降低界面張力、物理條件變化促使氣體析出、機械作用加速氣泡形成與穩定”的綜合結果。理解這些因素有助于針對性地采取消泡措施(如添加破乳劑、優化開采參數),避免泡沫對產量、設備或集輸流程造成影響(如堵塞管道、降低泵效等)。
以上文章來自于廣東中康天誠新材料有限公司研發部
關鍵詞:廣東中康天誠消泡劑 ,消泡劑生產廠家 ,水處理消泡劑 ,工業清洗消泡劑,金屬加工液消泡劑